北京市委党校联合天津市委党校、河北省委党校共同主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高端论坛”

发布人:市直机关工委 发布时间:2024-03-06 11:41:16 来源:市委党校 阅读次数:1 文字缩放:

感悟思想伟力 牢记历史使命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高端论坛顺利举行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第十年,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的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来,强化协同联动,加速创新引领,三地一体发力,不断书写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图片2.jpg

3月2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的支持下,由北京市委党校联合天津市委党校、河北省委党校共同主办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高端论坛”在北京市委党校举行。来自京津冀三地党委、相关政府部门、高校、协会、智库科研机构、党校(行政学院)和企业共150余家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学者近600人参加。论坛主题为“感悟思想伟力 牢记历史使命——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回顾和展望”,由主论坛和4个平行论坛组成,24位国内知名专家围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打造国家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携手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新图景”等交流发言,总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的工作情况、发展成就和经验体会,探讨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路举措,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贡献智慧力量。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副院长)沈洁主持,主论坛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副院长)徐瑛和河北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副院长)赵士锋主持。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杜宝东,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刘秉镰,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杨开忠在主论坛上作主旨报告。

邬贺铨作了“布局京津冀产业发展的下一个十年”的主旨报告。他认为,未来十年,应重视京津冀新质生产力的布局,着眼于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驱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注重经济、人民生活以及国家安全对未来产品的需求,着力打造创新产品,聚焦发挥京津冀科技创新和产业协作优势的新兴产业。智能产业、绿色算力产业等产业机会值得重点关注。

杜宝东作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的丰硕成果与展望”的主旨报告。他认为,十年的发展京津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面对气候变化、贸易摩擦、人口变化等新挑战,未来的发展更需要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总体定位,聚焦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富裕的主线,从能级再提升,空间再提质,领域再突破,机制再创新四个方向持续推进工作。

刘秉镰作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城市群建设”的主旨报告。他认为,为将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要以创新思维善作善成,提升经济发展新高度,夯实世界级城市群物质基础,开创协同开放新局面,优化世界级城市群空间新格局,构筑共同富裕新标杆,创建生态环境治理新标杆,探索政府治理改革新示范。

杨开忠作了“从国际大都市圈规律看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型首都圈”的主旨报告。他认为,国际大都市圈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是谋划、部署、推动国际大都市圈建设的客观基础。新发展节点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建设应认识、尊重、顺应基于日常性联系的规律、国内国际双循环结合中枢规律、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规律、新质生产力中心规律这四项规律,优化地域划分、坚持全球化和本土化相结合、提升指挥、控制、服务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分论坛专家观点深入浅出、层层递进,充分彰显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战略定位,“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根本遵循和显著成效,以及“世界眼光、中国特色”的新思想新理念,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阶段提供了新思路、新动力。

一核辐射·两翼齐飞——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

平行论坛一由河北省科学院党组书记刘春成主持,北京城市副中心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河北经贸大学原副校长、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武义青,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石晓冬,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校刊编辑部副主任、研究员马相东,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张杰围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交流发言。

胡九龙总结了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中形成的五个宝贵经验:始终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思想、新理念作为推动规划落地的根本指引;坚持高水平规划引领,自觉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推进城市治理,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顶层设计、高位统筹、市区协同是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坚强保证。

武义青表示,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能够有效处理好北京“都”与“城”、“堵”与“疏”的关系,在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空间布局和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中起到关键作用,是培育区域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石晓冬梳理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从纳入国家战略布局、到首提“新型首都经济圈”概念、再到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为新焦点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新阶段这一逐步深化和演进的重要历程。他表示,应发挥好结构嵌套作用,推动京津冀分圈层互动协同。

马相东提出,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京津冀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开放发展面临新机遇,应在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提升制度创新水平、形成要素高效流动集聚、塑造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四个方面推动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

张杰以推进新制生产力发展为主线,全面介绍了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提出北京应率先落实新质生产力布局,在强化技术创新等方面明确发力的重点方向。

创新协同·产业协作——打造国家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平行论坛二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教授尹德挺主持,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伍建民,京津冀企业家联盟秘书长、北京市协同发展服务促进会会长戴键,北京大学工学院研究员、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叶堂林,河北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领导干部考试测评中心)主任、教授冷宣荣围绕打造国家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交流发言。

伍建民认为,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水平整体稳步上升,协同创新行动持续发力,协同创新潜力稳步增强,协同创新成效显现。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深化,需要在加大创新投入、资源要素流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产业布局落地等方面深度发展。

戴键认为,在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不仅是增强区域经济韧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关键主体,也是激发京津冀地区市场创新活力、完善产业生态的重要力量。

王茤祥认为,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是我国创新总战略的核心和总抓手。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加快打造技术研发、产业培育、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全球化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

叶堂林提出,要强调创新链对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的支撑作用,优化津冀承接环境,增强区域整体活力和竞争力,探索建立京津冀重点产业链的“链长+链主+链创”,发挥企业在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北京科技创新成果“就近转化”。

冷宣荣提出,要“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培育一批集聚能力较强的重要节点城市”。从技术创新、成本效益、创新产业生态三个维度研究京津冀产业链优化与价值链提升问题,推动京津冀城市群优势产业国际地位,吸引个多企业和优秀人才向京津冀聚集。

重点突破·共建共享——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平行论坛三由河北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教授孟庆云和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教授丛屹主持,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谷树忠,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书记、副院长、教授李红昌,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晓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研究员贺亚兰围绕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交流发言。

谷树忠提出切实注重并逐步实现六个统一、协同保护治理区域流域生态环境、由点及面地推进生态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重点打造区域生态环保产业联盟/基地等助推京津冀生态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多项举措。

李红昌提出,要推动三地建设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网络、打造世界级的综合交通枢纽、构建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打造数智赋能的现代交通体系以及建立更高层次的协同合作机制的发展思路。

乔晓春从养老服务重点、机构集中养老、居家社区养老、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四个方面进行总结,为推动京津冀养老服务同质同标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丛屹在分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互作用基础上,梳理京津冀三地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路径,着重分析了两个结构间的相关性和协调性,探究如何实现京津冀区域间产业与就业要素资源优化配置,为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贺亚兰提出,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充分发挥京津冀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建立健全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北京全国文化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优化京津冀文旅服务,努力打造互联互通的京津冀传播矩阵。

 接续奋进·勇开新局——携手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新图景

平行论坛四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王双主持,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李国平,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张耀军,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教授刁琳琳,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上海分院院长孙娟围绕携手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新图景交流发言。

尹稚通过分析全球城市区域视野下的新城发展国际经验,结合北京平原新城发展建设面临的特殊性,提出北京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路建议。

李国平详细回顾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缘起、规划和成效,深入阐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使命,并从六个方面提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走向深入的举措建议。

张耀军深入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显著成效,认为还应进一步推进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从“新机制”“新空间”“新引擎”“新动能”等四个方面增强协同发展后劲。

刁琳琳充分论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区域协调发展有机衔接的逻辑必然,并就“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融合路径提出三方面对策建议。

孙娟系统回溯历史上不同时期长三角地区发展的动力演变,详细阐述长三角地区和以上海为引领的大都市圈的总体特点、发展规律与发展策略。

为更好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全方位高水平的智力支持,论坛上,由北京市社科联支持、北京市委党校发起成立的京津冀智库协作创新平台正式启动,并向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智库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智库中心、河北经贸大学、北京市委党校、天津市委党校、河北省委党校、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天津市社科院、河北省科学院等16家成员单位授牌。京津冀智库协作创新平台成立后,将主动融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布局,在共建协同创新体系、打造开放咨政机制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在党委政府的支持指导下,围绕高质量发展中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着力打造京津冀一体化的新型智库共同体。该平台将秉持开放、协作、创新的理念,不断壮大协作平台规模和影响力,努力为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贡献智慧和力量。

非凡十年,京津冀砥砺奋进,有力打造了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共同绘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京津冀三地党校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守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初心,积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力求在服务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重大战略中发挥好智库平台作用。